“科学实际上并不冷”

来源:智能中央机    发布时间:2024-03-12 03:06:03

  卡斯特迪奥卡里斯(Custer C. Deocaris)博士在菲律宾黎萨尔技术大学(RTU)任教,从事神经科学与空间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同时担任菲律宾飞鹰广播网旗下科学类脱口秀栏目Pinoy电台的主持人兼制片人。此外,他还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11月30日,迪奥卡里斯在北京发展中国家食品生物技术培训班开幕式上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东亚、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TWAS-ROESEAP)科普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他对如何做科普提出了独到见解。

  此次获得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科普奖你有何感受?接下来,你还有哪些提高科学影响力的计划?

  能够获得这项奖励是我的荣誉。它鼓励我今后无论是做科学知识传播,还是在实验室做科学研究,都要继续完善自己。

  科学需要大众聆听,但是现在看起来科学新闻在报刊上仅仅占据极小的一个比例。想让大众爱看科学报道,科学故事就必须要着迷,科学家与科研探险都是很好的新闻素材,如果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家的研究激情,就会激发和鼓舞他们的生活热情。

  现在,我正在做一个信息通信技术平台,希望有机会能够缩短科学家和科学知识与媒体的距离。我还和数学、物理领域的同事联手在菲律宾成立了一个新概念人力资源公司,我们打算开发一些基于游戏理论的神经科学方面的应用软件,通过科学技术来做一些影响人们行为习惯的公关运动。

  你身兼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这其中有何秘诀?作为一位科学工作的人,是什么让你成为Pinoy电台的主持人?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我觉得要想成功就要随心而动,率性而为。在成为电台主持人之前,我也经历了很严格的国家广播员资格认证考试,也需要学习一些基础性的广播电视知识,还需要有6个月的播音主持的经验。我感觉做电台主持就像是把实验室茶点时的聊天搬到了电话线上一样,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听众在谈话过程中感受到做科学的激情,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关注。

  科学在菲律宾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为科学传播者,你如何在科学家和大众对科学产品不一样的需求的鸿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科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达到平衡?

  :菲律宾的科学角色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并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菲律宾政府已经意识到科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方面的财政预算已经有很大增长。比如,菲律宾已经通过了《科技转化条例》,鼓励科学家办公司,对于科学家和所有科技从业者来说,这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为了弥补大众和科学家之间的鸿沟,我通常会选择一些与大众有关的或对公众生活比较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话题来讨论。其实,科学传播无处不在。比如,今天的颁奖仪式上,我穿的这件衬衫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巴隆衫在菲律宾文化中是非常正式的服装,我这件巴隆衫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件含有未来智能元素纳米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它是用聚酯纤维、丝绸和蔬菜纤维合成的,其中还有纳米复合材料搭接。纳米材料可以赋予布料防水、抗菌、防紫外线等很多新功能,更不可思议的是自我清洁的功能。所以我想把科学和受众联系在一起,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创新的思维看问题。

  你倡导和参与了很多社会活动,“周一无肉日”就是这里面之一,是什么原因让你倡议这项活动?现在菲律宾有多少人参与这项活动?

  :过去三年来,我从始至终坚持吃素。实际上,菲律宾平均每人每年的蔬菜摄取量只有69千克,是亚洲国家中蔬菜摄取量最少的国家。而中国是全世界蔬菜摄取量最多的国家,每人年均蔬菜摄取量达到250千克。

  我本人参加“周一无肉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通过平衡饮食、减少肉类摄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负荷过重等风险,保持健康身体。菲律宾糖尿病发病率在世界上排名第8位,同时,每4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人存在体重超重或是肥胖问题,这些健康隐患亟待矫正。

  谈起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可以说肉类产业链就是房间里最大的那个“猩猩”。倡导周一无肉日无疑有助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上的习惯,这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地球健康同样有益。菲律宾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我们正在呼吁在国会上通过“周一无肉日”的议案,培养一个更加健康的民族。

  :很遗憾这是我第一次到中国,此前还没有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的经历。不过这次访问已经为未来的合作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口。

  可以说,无论是科研基础设施、科研队伍的规模、科学出版物,还是科学知识专利,中国每个方面的进展都非常引人注目。科技,尤其是产业科技,在促进经济腾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希望菲律宾可以加强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合作关系,加强与中国科学家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我相信通过双方合作,我们大家可以解决一同面对的问题,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伸出科技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