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口罩成为不可或缺的防控利器和战略物资。但是,市场上医用KN95/N95口罩“一罩难求”,前哨也不断传来防护物资紧缺的音讯。
这期间,中科院城市污染物转化要点实验室副主任郑煜铭挺身而出。他领衔的环境技能产业化研发中心团队曾研发根据“高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技能的“高效低阻防雾霾口罩”,该产品取得我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度纺织十大立异产品”奖。
此外,该团队开发的纳米纤维膜工业化出产线,已敞开规划量产和产业化运作,中科“贝思达”防PM2.5口罩即出自于此。
1月26日,厦门市将依托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技能孵化的口罩出产企业归入政府应急办理,要求当即恢复出产;一起产品集中统一收储,援助疫情防控一线。
“国家需求便是科研需求,更是党员干部的任务担任。”郑煜铭说。他抛弃度假,敏捷招集并带领技能团队常驻出产线进行技能指导,与出产人员开足马力恢复出产。没多久,团队面向“抗新冠病毒高效低阻口罩”的产品产能到达破纪录的日产16万只。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研发的“高效低阻防雾霾口罩”,是其三年来与企业密切合作联合攻关的效果。三年来,他们突破了限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工业化出产瓶颈,成功研发了高压静电纺丝纳米纤维PM2.5滤膜及其量化出产线防护口罩产品。该口罩对PM2.5过滤功率高于98%,而阻力压降小于100 Pa,功能明显优于市道产品。
疫情发生后,郑煜铭团队敏捷面向新冠病毒防护,改善技能,使出产的高效低阻防护口罩满意防疫要求,并敏捷投入出产。
但是,前哨和身边仍然尽是“一罩难求”的声响。怎么再多尽一份科研人的力气?
“科创战疫,要不驰于幻想。”在研究所党委支持下,郑煜铭成立了由志愿人员组成的“万众一心青年突击队”。他们把久锁未用的口罩样机拉回科研大楼,赶快完结检修调试,并用收购的原材料和部件,上机加工口罩。
《我国科学报》了解到,自2月18日起,郑煜铭团队和志愿者使用样机出产了近万只高效低阻防护口罩,其间5000只捐献至武汉方舱医院,2000只捐献给了研究所和厦门防疫一线的校园。
郑煜铭和记者说,武汉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接到捐献口罩后,回复短信说:“武汉感谢中科院的关心和协助!咱们收到了贝思达口罩,它们应该叫“倍恩达”,在咱们最困难的时分,把这份恩惠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