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攻克关键科学技术、破解创新发展难题为目标,不停地改进革新创造,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前不久,临安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表彰了区首届“最美科技工作人员”,田清泉就是这里面一位。
田清泉,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化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长期从事天然纤维的高值化应用,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市级项目15项,获各类科技奖励7项,入选杭州市131人才第三层次、杭实集团213人才工程、临安区812人才第一层次。
他先后主持、参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微纳米纤维素关键制造技术及中试示范”、省重点研发项目-双边产业联合研发计划项目“天然纤维生物复合材料高值化应用研究及中试工程示范”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先后引进、孵化、培育了21家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型企业入驻临安,为临安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协同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塑料产品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的同时,“白色污染”问题也在日渐成为全世界生态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为了真正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途径,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
一次性饭盒、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杭化院”)的展览厅,这些可降解材料制品被一一陈列。
“这些产品都是由淀粉衍生物和微纳米纤维素复合其它全降解材料制造成的。与其他只能部分降解的产品不同,它们在自然环境中6个月左右就可全部降解,彻底回归大自然,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杭化院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姚献平院长的助理田清泉高级工程师介绍,“国家第一代可降解环保塑料袋是在海南和长春大型商超试点使用的,但是它存在两大痛点——价格高、强度低,生产、推广起来就很困难。”
据了解,杭化院早在去年就已经在生物质基功能材料——降解材料专用淀粉衍生物、微纳米纤维素研发上取得了成果,并成功应用在全降解新材料产业上。目前,杭化院已建成国内首条100kg/d微纳米纤维素的中试线,在纳米纤维素绿色、低成本、连续化制备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纳米纤维素粗细只有头发丝的两万分之一,重量仅为钢材重量的五分之一,但强度却是其5倍。纳米纤维素来源广,从理论上来说,所有植物的纤维素都能成为它的原料来源。”田清泉说,“姚献平院长科研团队通过将淀粉衍生物结合纳米纤维素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塑料,成功解决了传统可降解环保材料的两大难题,并在去年建立了规模化生产线,慢慢的开始分批次投产,目前主要使用在在浙江各大商超。”
目前,杭化院正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加快建设两大中心、一个生物质新材料成果孵化产业园——浙江省生物质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造纸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成果孵化产业园,为积极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生物质新材料创新策源地、创建新型研机构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研发岗位上,田清泉一待就是20多年,他对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充满信心,“我们要把木材纤维做到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这条产业化生产线年的时间在临安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它将达到国际上最先进的一个水平。”
“对于我开展的这个工作,首先我认为它是一个环保的产品,对人很友好,对社会非常有责任感,所以我对它的前景很看好。”在田清泉看来,仅绿色环保这一点,就值得将这项研究持续下去。但是,这也面临挑战,就是要把基础的原材料应用到各个领域。
在科技创新路上,田清泉表示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新材料、新产品的产业化研究,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为助推科技城高水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