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9年1月,中方宣布禁止回收国外废弃船只。没想到中国此举,却动了十几个西方国家的“蛋糕”,引得他们上书联合国。

  面对联合国的压力,中国的态度极其坚决。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温铁军,也直言联合国无权插手中国内务。

  中国这一禁令一出,直接让许多西方国家的旧船舶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多个国家损失上百亿。

  国际拆船协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扬言这项禁令,直接引发世界环保回收产业的退步,就连联合国也“恳求”中国“收回成命”。

  那么,自建国以来发展就欣欣向荣的废船回收行业,中国毫无预兆地突然禁止?废船回收行业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拆船大国,英国、法国,甚至是日本,都是与中国来往紧密的合作伙伴。

  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极为薄弱,尚未具备自行造船的能力。处于落后状态的中国别无他法,只能以购买为主。

  但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根本不可能将新船出售给中国,即便是连退休的船只,中国也拿不到手。

  因此,废弃船只成为中国研究造船技术的唯一来源,尽管中国在1965年自主研发了东风号,正式开启了万吨巨轮的时代,但中国整体的造船技术依旧是软肋。

  1984年,中国花费3000万从澳大利亚手中,购买了墨尔本号航母。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国际轰动。

  在服役期间,墨尔本号经常无缘无故发生爆炸,因技术问题,在这艘航母上丧命的人员数量便有上百人,这也让澳大利亚军方诚惶诚恐,不得不让提前退休。

  但就是这样一艘带有安全风险隐患的破铜烂铁,中国也是好说歹说,澳方才勉勉强强地与中方达成协议。

  对于甘愿充当“冤大头”的中国,有的发达国家只需向中国贩卖废弃船只,就足以赚取数百亿美元的收入。

  中方也无可奈何,在西方国家技术封锁的条件下,只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点点摸索西方的造船技术。

  除了官方需要收购废弃船只,研发造船技术之外,废弃船只当时也很很受中国钢铁企业的青睐。

  建国初期,为让中国摆脱战争阴影,恢复国家经济,政府大力实施“三线”工程,刺激内地钢铁工业的发展。

  尚未与西方国家达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自然也得不到货真价实的铁矿,只能另辟蹊径,从国外引进废弃船只,在将其拆卸后,就成为炼钢的主要原材料。

  50年代后期,中国东南沿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拆卸产业链。大量旧车、旧机器随着旧船一起,从日本、西欧、北美等国地区出发,抵达中国各大港口。

  到了60年代,中国进口“洋垃圾”的数量剧增,仅是废弃钢铁就超过130万吨。

  靠着这种“收破烂”的方式,中方解决了建设国家需要的钢铁原材料供应,向前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中国形成了独有的“进口废铁+拆卸处理”发展模式,支撑起本国的炼钢产业。

  但是当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进口废旧钢铁加以利用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废弃钢铁品质良莠不齐,正面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中国,也有必要对中国的工业结构可以进行调整,摆脱“收破烂”模式。

  而对于出口废弃船只的发达国家来说,他们也只是物尽其用,把中国视为处理垃圾的“船坟场”。用不上的废铁居然有国家高价回收,西方国家自然乐见其成。

  但几十年间,看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拆船行业,慢慢的变成了进口国经济发展的阻碍,对进口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诸国损失累计上百亿,联合呼吁中方撤销进口废除船只禁令,学者温铁军回应:无权插嘴。

  不管是任何一艘航空母舰,还是一艘巨轮、小渔船,从建造那天开始,注定逃不开退役报废的结局,而拆船行业也就顺势而生。

  目前,自中国推出禁令之后,全球主要拆卸废弃船只的国家,就已变成南亚沿海诸国,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的吉大港,这座港口城市便是靠着拆船厂内外闻名。被中国放拒之门外后,西方国家很快就找好了下一个“接盘侠”。

  而为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吉大港雇佣了超过20万的工人,钢铁产出占据孟加拉国一半以上。

  按照以往的交易模式,吉大港的拆船厂会从国际中介手中购入一批报废船,这些报废船的大多已经使用25年以上,经历风吹日晒,外部磨损已经十分严重。

  在将废弃船只开到停放区之后,工人们会先将残留在船只内的石油、有毒的化学废物逐一排出,再拆掉舱壁,然后就进入下一步回收工作。

  废弃船只的每一个零部件,都会物尽其用,转手给废料交易商,或者当成工业原材料应用于其他领域。

  发电机、救生艇等部件,都是孟加拉国难以自行生产的“宝贝”,即便是灯泡、水槽,都有它们各自的去处。

  在将整艘船拆解成一个空架子后,工人们就进入最后一道工序,利用烧焊工具,将金属船架溶解为钢铁原材料。一艘大型货轮,没几天工夫便会烟消云散。

  首先,这些拆船工人大多属于下层贫民,拆船厂并不会给他们提供对应的拆船工具,更不会理会拆船工人们的死活。

  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工人们时常需要徒手完成作业,在没有人任何保护的方法的前提下,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之后,但每天只能赚到2美元。

  另外,由于遗留在船只内部的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无法完全清除,工人们自然每时每刻都置身于“龙潭虎穴”中。

  谁也说不准,下一秒船身气体槽中的气体会不会发生爆炸,接近报废的船只内部钢材是否会脱落,固定的安全绳索是否稳固。

  在高位环境下作业,工人们随时有可能落下残疾,或是面临生命危险。长时间与重油、润滑油接触,非常有可能导致工人们呼吸系统患病。

  并且,20万工人背井离乡汇集在吉大港,住宿无疑成为一大难题。下层贫民们只能汇集在窝棚区。

  而窝棚区没有一点卫生设施,水电没办法保证,有些甚至建立在疟疾大肆传播的沼泽之上。

  但毕竟下层贫民生命如同草芥,政府也不会重视,拆船厂也不愁招不到工人。孟加拉国向来人口稠密,缺了一个还有10个等着这项“高薪工作”。

  从废弃船只内抽出的有毒重油、铅等物质,在未经处理后便向地下渗透,使周围区域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农业、渔业资源几乎被损害殆尽。

  饱受其害的工人们,也绝对没离开这一行业的想法,两美元的日薪慢慢的变成了工人们维持家庭运转的重要支撑。

  如今的吉大港,无疑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缩影。中国也曾经是拆船大国,在回收大量外国废船的同时,制造了大量的洋垃圾。

  拆船厂剩余劳动密集型工业,对于人口稠密、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一剂良药。

  便宜的劳动力,对废旧金属的大量需求,为拆船业蒸蒸日上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2019年,中国颁布一项禁令,15个国家叫苦不迭,我国造船业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中国禁止进口废弃船只的政策,几乎完全打乱了世界格局。不仅是废弃船只,就连技术落后、不符合时代的新船,也将正式退出中国的购买清单。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似乎已经习惯站在“高处”,保持着一副看不起中国的态度,认为中国回收废弃船只理所应当。

  在造船方面,西方国家云淡风轻,造出质量高的船先自己使用,用完了不想处理便直接卖给中国,不但能够解决后续的环保问题,还能大捞一笔去研究新的造船技术。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往来的国际贸易中,便早已发现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年之所以接受,也是迫于无奈,可这并代表中国甘愿当“冤大头”。

  2020年之前,中国便已经各行各业的洋垃圾做出明确限制,不管是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类产品,还是服装、化妆品等日用产品,都不能再交由中方处理。

  中国禁令无疑导致西方国家出口市场大量萎缩,受此影响的15个发达国家,皆以美国马首是瞻,求助于联合国。

  但中国表示,完全能没有必要听取受此限制的15个国家的意见,毕竟每个国家都应该自行面对,不得将“污染产业”转移至他国。

  中方的态度间接表明,西方15国在应对本国环境污染问题上,并未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虽然名义上标榜极端的环保主义,鼓吹绿色可持续发展,可落到实处,却是采取转嫁污染的方式,来达成可笑的环保目的。

  而发达国家在自身经济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污染企业”尽数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时,却又刻意强调发展中国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

  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具备独立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发展成果,不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对于西方15国的要求,中国颁布禁止废弃船只禁令也属于中国内政,联合国也无权干涉。

  当然,中国也知道限制进口确实会损害相应国家的利益。因此,中方在坚持自身立场的同时,也在极力寻找新的合作方式。

  目前,中国已与相关国家进行对话,一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减轻废弃船只带来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为弥补双方进出口市场的空缺,中方也将积极探索,与受影响国家的合作新模式,为双方贸易寻求新的增长基点。

  而中国也愿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通过培训、市场开放等方式,来帮助相关国家处理废弃船只,帮他们完成船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解决拆船业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中国今后也会坚定不移地走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致力于推动绿色船舶业的发展。

  经济发展向来不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方坚信,只有通过各国的努力,才能逐步淘汰老旧的污染企业,建立起一个公平合理、符合各方利益的国际合作化体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