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个由世界精神病学会年发起的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呼吁人类关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国际健康日,至今已是第32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适应正常的生活上的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在2022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就表示,全球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每年有近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精神障碍类疾病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十月,对于自1985年进入中国,数十年深耕于精神疾病领域的西安杨森来说,也有着特殊的含义。自2011年发起杨森精神卫生月开始,这场旨在提升公众认知,呼吁关爱患者的 “公益马拉松长跑”,至今已经行至第13个年头。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我国精神健康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被广泛关注。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7%,据此推算,我国约有2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影响,这其中就包括焦虑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截至2021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达660万人 。

  从法治层面,承载着厚重权利期待的《精神卫生法》有效地维护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而从社会层面,由于大众对于精神疾病认知缺乏、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和误解及疾病污名化,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持续治疗和康复仍面临重重障碍。

  精神障碍疾病具有慢性、反复、长期、牵延性等特点,对于每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康复回归之路就像跑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与此同时社会各方力量也积极展开了一场与精神障碍疾病抗争的马拉松, 西安杨森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持续引入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支持国家精神卫生事业,与精神疾病病魔的 “战斗”从未停歇,对“精神流浪者”的关爱长跑笃行不怠。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卫生服务历史并不长,其中分别于1958年、1986年和2001年召开的三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是我国精神卫生发展雏形的第一里程碑,总体上初步建立了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显著减少患者重大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

  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起步的同时,上个世纪50年代,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杨森公司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偶然在一次自行车运动中发现车手的面部表情僵硬,甚至会出现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的躁动行为。原来在当时竞技自行车手都会服用高剂量的来提高成绩,保罗·杨森设想通过合成拮抗剂,或许可拿来治疗精神病。这一设想的付诸行动,使得一种代号为R1625的化合物应运而生,经过医疗机构的测试,这种药可以轻松又有效缓解精神病人出现的过度兴奋、错觉、幻想等症状,它就是氟哌啶醇。

  在氟哌啶醇被发现后的40年里,它一直都是医生药方的重点抗精神病药物。此后,保罗·杨森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又合成了长效精神安定药匹莫齐特和精神安定药利培酮,极大丰富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选择。

  疾病理念的转变、基础医学理论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带来里程碑式发展。长期占据前沿科学阵地的西安杨森,自1997年引入我国第一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产品以来,凭借其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发专长持续不断地为患者带来多种创新治疗方案,满足一直在变化的患者需求。面对日趋高发的抑郁症,西安杨森也在加快新型抗抑郁药物在国内的上市步伐,这款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和给药方式的抗抑郁药物将有望为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就是近10年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特别是2013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使精神卫生事业在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下有了长足发展,明确了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共同创造维护社会关爱包容氛围。

  2022年底,国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到2023年底,全国50%以上的县(市、区)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底,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舆论环境持续向好,社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

  为了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助力精神疾病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杨森精神卫生月公益科普项目有效联动权威临床专家、社区、公益组织,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专题论坛、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疾病,呼吁全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宽容与接纳,努力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回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例如,在2022年第12个精神卫生月期间,西安杨森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了一场名为“画为心声,爱有回响”的主题公益画和系列科普活动,旨在展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生及艺术家三方的共创画作,通过医学与艺术的跨界合作,帮助患者表达心声,让公众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障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司天梅就指出:“服药依从性低、弱监护、高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的几大难题。”

  为有效解决这几大难题,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者联动,包含预防,医疗和康复一体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就显得很重要,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的建立。2020年12月,国家制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其中对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机构主要职责和任务,服务对象、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与培训、服务内容、服务流程、调研与评估等内容做了明确,为全国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操作规范。

  精神疾病患者都会存在服药依从性差问题,上海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精防医生朱磊就表示,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口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这种治疗方式患者的依从性不佳,超过一半的患者出院30天内就会改变医生的处方,甚至自行停药。这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了疾病的康复难度,复发风险也进一步提升。所以,提高精分患者的依从性是医生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长效针剂的研发和上市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解决方案。

  2012年西安杨森首次在中国引进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基于长效针剂只需打一针可维持一个月左右的优势,有效提升了精分患者的依从性。与此同时,为加强精分患者的监护,降低复发率,社区管理模式在全国很多地区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17年,武汉、广东、上海、四川等各地政府积极推动以长效针剂为基础的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模式。据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伟琴介绍,“这种长效针剂下沉社区,对于精分患者依从性差和监护能力较弱的家庭来说的确是福音。”

  精神疾病的治愈并不是这场马拉松的终点,治疗的终极目标是患者稳定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而社区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场所。

  广东省云浮市作为最早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的试点地区之一,启动了以居家手工劳动按件计酬作为初期重点、以社会公益就业岗位为逐步扩展、以志愿服务岗位为功能辅助的病情稳定患者“回归同步”工作规划。2020年10月,西安杨森支持相关公益基金会,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直播带货形式扶贫助农,这是广东首场为精神障碍患者设立的扶贫助农直播,营收全部用于助力云浮当地精神障碍患者再就业。在云浮市,精神障碍患者不仅获得保障,更让人人享有精神健康成为下一步目标。

  “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西安杨森表示,不断研发及引进精神疾病创新药物和解决方案,支持社区康复模式推广,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呼吁社会关爱和包容精神障碍患者,努力推动患者康复回归社会,这不仅是西安杨森通过变革与创新,扎根精神卫生领域的持续努力,也是一场助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和幸福中国建设的持久马拉松之旅。

  自2011年发起杨森精神卫生月开始,这场旨在提升公众认知,呼吁关爱患者的 “公益马拉松长跑”,至今已经行至第13个年头。